- · 《科技视界》栏目设置[05/29]
- · 《科技视界》数据库收录[05/29]
- · 《科技视界》收稿方向[05/29]
- · 《科技视界》投稿方式[05/29]
- · 《科技视界》征稿要求[05/29]
- · 《科技视界》刊物宗旨[05/29]
爱眼妹答家长问还一片清晰视界给小朋友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不知从何时起,不分年龄大小,身边戴眼镜的小朋友越来越多。寒暑假期间,各大眼科医院、视光门诊、眼镜店60%~70%来检查眼睛的是儿童青少年,大都是来检查关于远视、散光、斜视
不知从何时起,不分年龄大小,身边戴眼镜的小朋友越来越多。寒暑假期间,各大眼科医院、视光门诊、眼镜店60%~70%来检查眼睛的是儿童青少年,大都是来检查关于远视、散光、斜视、弱视等问题。他们中有些已经戴上了厚厚的眼镜,有些还在犹豫到底去哪里配镜合适……
其实,当小朋友眼睛出现问题时,最担心的就是家长。有些高度近视的家长深知近视带来的不舒适和不方便,更是在准备怀宝宝的那一刻起就提心吊胆,担心自己的孩子从小无法像正常的小孩一样看东西;还有些家长在突然发现自己的孩子歪头、厌学、揉眼睛等不良习惯时,紧张而不知所措……面对家长们的各种担忧,爱眼妹也深表理解,希望将这些实用的信息传递给大家,共同为小朋友的视力健康努力,还小朋友一片清晰的“视界”。
Chapter1:如何察觉宝宝近视了?
宝宝看东西老是眯着眼、皱着眉,当发现这个问题时,家长们该注意啦,需要抓紧时间带着宝宝去专业机构进行检查,因为出现这种情况时,一定程度上孩子的视力功能出小问题了。
那么,儿童近视具体有哪些征兆呢?
看东西时经常眯眼:眯眼时上下眼皮可以遮挡部分瞳孔,这样就能更好地将光线聚拢在眼睛内,看东西就会清楚很多。所以,当家长们发现小朋友经常眯眼看物体时,就要考虑到小朋友可能患了早期近视。
经常揉眼睛:因为近视看不清东西,一些小朋友会经常用手揉眼睛,为的是更好地看清眼前的东西。当这一症状出现时,家长们该注意啦!
频繁眨眼、皱眉:频繁眨眼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近视,增强视力,而皱眉的习惯也是宝宝们试图让眼前更清晰的办法,但经常皱眉会使眼外肌压迫眼球,反而会加快近视的发展速度,所以这两个症状不容忽视。
经常歪着头看书、看电视:一些患有早期近视的儿童常常会歪着头看物体,如眯眼睛,这样可以减少散射光线对视力的影响,而且歪头看东西的错误姿势一旦养成很难改掉。所以,一旦发现自家的宝宝经常歪头看东西时,一定要尽快带孩子去检查视力,并要及时纠正他看物体的错误姿势,以免养成歪头的习惯。
以上几类行为特征是小朋友们早期近视时容易表现出来的,家长千万不能掉以轻心,更不要偷懒哦,要尽早带小朋友去检查视力。
Chapter2:父母高度近视,到底会不会遗传给下一代呢?
两个大胖子一般会喂出一个小胖子;父母都是左撇子的话,小朋友也往往是个左撇子。那么,近视眼父母一般也会养出一个小近视眼。听到这里,大家难免会觉得好笑,不过,事实往往偏差不大。调查时,很多近视朋友在打算要小孩的时候都会考虑近视眼是否会遗传的问题,在决定要小孩后,都会去医院问一下近视眼会不会遗传,深怕会把自己的近视遗传给小朋友。而不近视的父母是不是生出来的宝宝就一定不近视呢?
其实,早有一些专家已经进行过研究,发现有近视家族史的家庭成员,发生近视的比率比没有近视家族史的要高些,他们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但是,阅读时的照明情况、阅读姿势、用眼习惯、是不是长期对着手机或者电脑玩游戏等后天环境因素同样会影响小朋友的视力。
爱眼妹不得不遗憾地说,如果父母双方都是高度近视(600度以上),孕育的宝宝成为近视的可能性在90%以上;如果只有一方是高度近视,另一方不近视的话,宝宝患有近视的可能性会降低到15%左右;如果说父母一方是高度近视,另一方虽然当时没近视,但是近视基因携带者,那么小朋友的近视发生可能性也会很高,有50%的可能。还有一种情况,有一些小朋友的爸爸妈妈都不近视,小朋友却近视了,在排除环境因素影响下,小朋友的爸爸妈妈极有可能是近视基因的携带者,这种情况下宝宝依旧会有25%的可能近视。
对于高度近视或者是家庭中有近视的爸爸妈妈来说,要给小朋友眼睛更多的关爱,因为他们比其他宝宝更容易近视,所以,无论是饮食、视觉训练还是去眼镜店配镜都要注意了,尽早给小朋友建立属于他们的视觉档案,更方便爸爸妈妈了解小朋友的视力状况。
Chapter3:小朋友年龄还小,去验配眼镜时,验光师建议给小朋友做散瞳验光,有必要吗?
很多家长带小朋友去眼镜店或者视光中心验光配镜时,都会遇到验光师说,小朋友尽量还是要做散瞳验光,这样才可以排除小朋友是否是假性近视。这时,很多家长就慌了,担心散瞳会对小朋友眼睛造成影响。这里爱眼妹要来纠正一下了:其实散瞳验光对儿童青少年验光来说非常重要。
文章来源:《科技视界》 网址: http://www.kjsjzz.cn/qikandaodu/2021/0722/18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