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科技视界》栏目设置[05/29]
- · 《科技视界》数据库收录[05/29]
- · 《科技视界》收稿方向[05/29]
- · 《科技视界》投稿方式[05/29]
- · 《科技视界》征稿要求[05/29]
- · 《科技视界》刊物宗旨[05/29]
健康中国战略对医学本科人才培养的影响▲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健康中国战略是党中央站在新时代的发展高度所做出的重大决策,在健康中国战略的影响下医学人才培养面临多向转变,因此,加强对该战略的宏观解读与把握,将新时代医学本科人才
健康中国战略是党中央站在新时代的发展高度所做出的重大决策,在健康中国战略的影响下医学人才培养面临多向转变,因此,加强对该战略的宏观解读与把握,将新时代医学本科人才培养与健康中国战略紧密结合起来,理清未来医学人才培养的基本类型与方向,对医学教育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1健康中国战略背景下医学本科人才培养现状
健康是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前提条件,是实现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民族软实力的集中体现。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根据我国健康事业发展的总趋势和卫生健康领域的主要矛盾,提出了“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的重要思想。为落实这一重要思想,2015年十八届五中全会确立了“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新目标;201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1],这是我国首次从国家层面提出健康领域中长期发展规划;2017年,党的十九大把“健康中国建设”写入报告,将其上升至国家健康战略规划高度,要求在社会经济建设各项事业中全面贯彻,全方位开展。
健康中国战略旨在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要求,将健康事业统筹规划到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事业中,通过“普及健康生活、优化健康服务、完善健康保障、建设健康环境、发展健康产业”五个重点层面的战略建设,建立高收入国家标准的医疗保障制度,形成以健康为中心的经济社会发展模式,实现人人共享健康,缩小健康资源的地区间差异,大幅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1]。医学本科人才作为我国医学卫生事业全面发展的重要储备力量,在推行健康中国战略中起到强大的人才支柱作用,是健康中国战略背景下公共卫生事业发展的资源保障,是新时代建设健康友好型社会的重要基石。因此,分析健康中国战略对医学本科教育实施及医学本科人才培养的影响,有利于加快医学本科人才培养工作融入国家健康战略体系,形成现代化高等医学教育新局面。
1.1 人才培养目标的体系化重塑 医学本科人才培养目标是使医学生在本科培养阶段,将医学知识、医疗服务技能和医师职业素质达到所预设的标准。医学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具有适应性、发展性、动态性等特征,可以根据国家医药卫生事业发展状况、医药市场动态、国际医学人才培养规格变化进行调整,以满足国家对高等医学人才的储备需要、国民对高质量健康资源的获取需要,以及对人类多发疾病结构变化的研究需要,避免因对外界反应的惰性带来的高等医学人才培养危机。新时代下,健康产业将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动能,健康产业孵化孕育出的心理保健师、母婴护理师、健康管理咨询师、中医养生师等新型健康管理职业迫使医学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向多维化、梯级化、过程化重塑。当前,我国医学院校本科人才培养目标逐步脱离了同质性躯壳,能够根据办学层次、办学地域、办学规模及新兴专业发展情况设置培养目标,以此突出办学特色、树立行业竞争优势,但与健康中国战略所提出的“公共卫生与临床医学复合型高层次人才”目标还存在较大的差距。首先,在大多数医学院校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的组成要素中缺少“复合型”理念的表述,例如某大学医学院的培养目标为“培养杰出的领导型临床学家和医学科学家”,某医科大学的培养目标为“培养具有良好的科研能力、创新能力和人文素养的高素质临床医学人才”,这些目标要素的表述集中在能力框架和职业地位层次上,没有对“复合型”医学人才所涉及到的专业结构、非智力因素、培养过程进行表达,忽视了“复合型”的哲学意义和内涵价值。其次,培养目标的时代性特征不足。健康中国战略背景下的医学本科人才培养涉及转化医学、循证医学、全科医学等多个新领域,但当前的培养目标普遍缺少对新型医学本科人才的培养诉求,多数院校的培养目标沉浸在基础理论、临床实践的设计与表达上,没有及时捕捉现代医学对医学本科人才的新要求、新定位。最后,人才培养的总目标与各二级培养单位的分目标协同度不高,总体培养目标、专业培养目标和教学目标之间的连通性较差,难以做到医教两个领域的广泛协同[2]。因此,健康中国战略是医学本科人才培养目标体系化重塑的契机,调整内部要素关系,紧跟新型健康产业的发展,增强不同院校培养目标的特色,构建弹性互通的三级目标体系,完善培养目标的具体性、协调性和可操作性将是医学本科人才培养改革的重点内容。
文章来源:《科技视界》 网址: http://www.kjsjzz.cn/qikandaodu/2020/1229/685.html
上一篇:明代中后期武器革新与孙子学发展
下一篇:科技金融融合发展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