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来稿应自觉遵守国家有关著作权法律法规,不得侵犯他人版权或其他权利,如果出现问题作者文责自负,而且本刊将依法追究侵权行为给本刊造成的损失责任。本刊对录用稿有修改、删节权。经本刊通知进行修改的稿件或被采用的稿件,作者必须保证本刊的独立发表权。 一、投稿方式: 1、 请从 我刊官网 直接投稿 。 2、 请 从我编辑部编辑的推广链接进入我刊投审稿系统进行投稿。 二、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刊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刊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刊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 5、 投稿人授予我刊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第5条所述之网络是指通过我刊官网。 7、 投稿人委托我刊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视界:“蚂蚁教授”磨课带来的启示

来源:科技视界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0-12-24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我在美国研修期间,看到他们的课堂,几乎没有学生一言堂的现象。每名学生都有机会,每名学生都必须动手。这点,我们作为研修班的学员深有体会。每当英语课,老师都会设计好一

我在美国研修期间,看到他们的课堂,几乎没有学生一言堂的现象。每名学生都有机会,每名学生都必须动手。这点,我们作为研修班的学员深有体会。每当英语课,老师都会设计好一组一组的对话,让我们分小组反复练习。老师不厌其烦地一个一个检查。我的英语大概是全班最差的,可是老师每堂课都不会放过我,他总是给我更多的机会,并且耐心地鼓励我,决不会鄙视或放弃我这个“差生”。

初识“蚂蚁教授”

丹教授是深受我们喜爱的美国教师之一。在美国学习期间,学员都亲切地称他为“蚂蚁教授”。他是布朗大学的生物学家,最擅长的就是研究蚂蚁。他的课显得漫不经心、稀松平常,甚至小儿科。其中有这么几个环节,是他必须认真“打磨”的:1.让每名学员介绍自己;2.让每名学员画一只蚂蚁,画完后自己打分;3.游戏:尝试用3张白纸,支撑一瓶矿泉水;4.花25分钟时间,到路边作关于中美文化差异的调查。

整个过程,丹教授只告诉我们做什么,回避告诉我们应该怎么做,更回避告诉我们谁对谁错。他只是偶尔赞扬某名同学做得好。但从头至尾都没有告诉我们标准答案。我想,通过这节看似漫不经心、甚至小儿科的课,至少有几个问题值得思考:一是我们到底怎样做老师?难道老师的职责真的就是传道授业解惑吗?二是如何让学生动起来?

到底怎样当老师?

“蚂蚁教授”说:让孩子自己动手,这种情况在美国课堂司空见惯。几乎在每一节课,看到的都是孩子们在动手、动口。学生是真正的主角,很少看见老师站在前面高谈阔论。老师基本上站在一边,或指导,或鼓励,或默默观察。这大概是他们磨课的功夫。

在这种教育观念的磨砺下,“磨”出了学习者的“真思维”。有这样一则故事:一位美国朋友孩子只有5岁。这位美国朋友总是把钥匙藏在门旁的小洞里,孩子如果要出去玩,必须自己把钥匙掏出来,自己把门打开。即使孩子忙乎多半天也掏不出钥匙,家长绝不上前帮孩子找钥匙。

我想,这种观念源于对磨课的最初认知。首先,让每一个孩子动手,就是如何把课堂还给学生。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不给孩子思考,不给孩子动手,岂不是剥夺了孩子学习的机会?其次,让每一名孩子动手,体现了课堂公平。这些年来,我们逐步认识到老师一言堂、满堂灌的害处,却少有人认识到学生一言堂的害处。许多老师,习惯让少数优秀的孩子动手,让其他孩子被动地模仿、借鉴,习惯让一名孩子示范做题。殊不知,这样,实际上是剥夺了其他孩子思考与学习的机会。

创造有生命力的课堂

大多数时候,老师不会给出一个正确答案,更不会指定一个优秀学生演示,让其他同学效仿。让每一名孩子动手的课堂,才是有生命力的课堂。长期以来,许多老师习惯追求标准答案。课堂设计、老师提问,都围绕着一个个标准答案而产生。允许学生各抒己见,允许学生有不同观点才是真正的好课。因为,教给学生标准答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交给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蚂蚁教授”还使我们想到了更多。其实,教学改革中所倡导的教与学的公开课方式,在教师角色上,倡导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扮演指导者角色;在教学上,强调开放、互动的教学模式;在学生学习方式上,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然而,由于评价手段不同,在实际教学中,基本是用考试分数、升学率来评价学生。那么,在课堂上,教师为了追求所谓的“效率”,在教学方式方法的选择上只能采取一些急功近利的手段。这就导致教育在观念上出现极大的反差,产生了“你说你的,我做我的”“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尴尬局面。

一个个鲜活、生动的教育细节与实例,反映当下教育观念、教育方法与改进。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怎样“磨课”,说到底就是一个如何诚实教学的问题;公开课不应流于形式,任何教学模式都不得背离教学本质。

我在美国研修期间,看到他们的课堂,几乎没有学生一言堂的现象。每名学生都有机会,每名学生都必须动手。这点,我们作为研修班的学员深有体会。每当英语课,老师都会设计好一组一组的对话,让我们分小组反复练习。老师不厌其烦地一个一个检查。我的英语大概是全班最差的,可是老师每堂课都不会放过我,他总是给我更多的机会,并且耐心地鼓励我,决不会鄙视或放弃我这个“差生”。初识“蚂蚁教授”丹教授是深受我们喜爱的美国教师之一。在美国学习期间,学员都亲切地称他为“蚂蚁教授”。他是布朗大学的生物学家,最擅长的就是研究蚂蚁。他的课显得漫不经心、稀松平常,甚至小儿科。其中有这么几个环节,是他必须认真“打磨”的:1.让每名学员介绍自己;2.让每名学员画一只蚂蚁,画完后自己打分;3.游戏:尝试用3张白纸,支撑一瓶矿泉水;4.花25分钟时间,到路边作关于中美文化差异的调查。整个过程,丹教授只告诉我们做什么,回避告诉我们应该怎么做,更回避告诉我们谁对谁错。他只是偶尔赞扬某名同学做得好。但从头至尾都没有告诉我们标准答案。我想,通过这节看似漫不经心、甚至小儿科的课,至少有几个问题值得思考:一是我们到底怎样做老师?难道老师的职责真的就是传道授业解惑吗?二是如何让学生动起来?到底怎样当老师?“蚂蚁教授”说:让孩子自己动手,这种情况在美国课堂司空见惯。几乎在每一节课,看到的都是孩子们在动手、动口。学生是真正的主角,很少看见老师站在前面高谈阔论。老师基本上站在一边,或指导,或鼓励,或默默观察。这大概是他们磨课的功夫。在这种教育观念的磨砺下,“磨”出了学习者的“真思维”。有这样一则故事:一位美国朋友孩子只有5岁。这位美国朋友总是把钥匙藏在门旁的小洞里,孩子如果要出去玩,必须自己把钥匙掏出来,自己把门打开。即使孩子忙乎多半天也掏不出钥匙,家长绝不上前帮孩子找钥匙。我想,这种观念源于对磨课的最初认知。首先,让每一个孩子动手,就是如何把课堂还给学生。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不给孩子思考,不给孩子动手,岂不是剥夺了孩子学习的机会?其次,让每一名孩子动手,体现了课堂公平。这些年来,我们逐步认识到老师一言堂、满堂灌的害处,却少有人认识到学生一言堂的害处。许多老师,习惯让少数优秀的孩子动手,让其他孩子被动地模仿、借鉴,习惯让一名孩子示范做题。殊不知,这样,实际上是剥夺了其他孩子思考与学习的机会。创造有生命力的课堂大多数时候,老师不会给出一个正确答案,更不会指定一个优秀学生演示,让其他同学效仿。让每一名孩子动手的课堂,才是有生命力的课堂。长期以来,许多老师习惯追求标准答案。课堂设计、老师提问,都围绕着一个个标准答案而产生。允许学生各抒己见,允许学生有不同观点才是真正的好课。因为,教给学生标准答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交给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蚂蚁教授”还使我们想到了更多。其实,教学改革中所倡导的教与学的公开课方式,在教师角色上,倡导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扮演指导者角色;在教学上,强调开放、互动的教学模式;在学生学习方式上,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然而,由于评价手段不同,在实际教学中,基本是用考试分数、升学率来评价学生。那么,在课堂上,教师为了追求所谓的“效率”,在教学方式方法的选择上只能采取一些急功近利的手段。这就导致教育在观念上出现极大的反差,产生了“你说你的,我做我的”“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尴尬局面。一个个鲜活、生动的教育细节与实例,反映当下教育观念、教育方法与改进。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怎样“磨课”,说到底就是一个如何诚实教学的问题;公开课不应流于形式,任何教学模式都不得背离教学本质。

文章来源:《科技视界》 网址: http://www.kjsjzz.cn/qikandaodu/2020/1224/669.html



上一篇:“看清”黑洞
下一篇:“视界”有多大 世界有多大

科技视界投稿 | 科技视界编辑部| 科技视界版面费 | 科技视界论文发表 | 科技视界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科技视界》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