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科技视界》栏目设置[05/29]
- · 《科技视界》数据库收录[05/29]
- · 《科技视界》收稿方向[05/29]
- · 《科技视界》投稿方式[05/29]
- · 《科技视界》征稿要求[05/29]
- · 《科技视界》刊物宗旨[05/29]
视界:“蚂蚁教授”磨课带来的启示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我在美国研修期间,看到他们的课堂,几乎没有学生一言堂的现象。每名学生都有机会,每名学生都必须动手。这点,我们作为研修班的学员深有体会。每当英语课,老师都会设计好一
我在美国研修期间,看到他们的课堂,几乎没有学生一言堂的现象。每名学生都有机会,每名学生都必须动手。这点,我们作为研修班的学员深有体会。每当英语课,老师都会设计好一组一组的对话,让我们分小组反复练习。老师不厌其烦地一个一个检查。我的英语大概是全班最差的,可是老师每堂课都不会放过我,他总是给我更多的机会,并且耐心地鼓励我,决不会鄙视或放弃我这个“差生”。
初识“蚂蚁教授”
丹教授是深受我们喜爱的美国教师之一。在美国学习期间,学员都亲切地称他为“蚂蚁教授”。他是布朗大学的生物学家,最擅长的就是研究蚂蚁。他的课显得漫不经心、稀松平常,甚至小儿科。其中有这么几个环节,是他必须认真“打磨”的:1.让每名学员介绍自己;2.让每名学员画一只蚂蚁,画完后自己打分;3.游戏:尝试用3张白纸,支撑一瓶矿泉水;4.花25分钟时间,到路边作关于中美文化差异的调查。
整个过程,丹教授只告诉我们做什么,回避告诉我们应该怎么做,更回避告诉我们谁对谁错。他只是偶尔赞扬某名同学做得好。但从头至尾都没有告诉我们标准答案。我想,通过这节看似漫不经心、甚至小儿科的课,至少有几个问题值得思考:一是我们到底怎样做老师?难道老师的职责真的就是传道授业解惑吗?二是如何让学生动起来?
到底怎样当老师?
“蚂蚁教授”说:让孩子自己动手,这种情况在美国课堂司空见惯。几乎在每一节课,看到的都是孩子们在动手、动口。学生是真正的主角,很少看见老师站在前面高谈阔论。老师基本上站在一边,或指导,或鼓励,或默默观察。这大概是他们磨课的功夫。
在这种教育观念的磨砺下,“磨”出了学习者的“真思维”。有这样一则故事:一位美国朋友孩子只有5岁。这位美国朋友总是把钥匙藏在门旁的小洞里,孩子如果要出去玩,必须自己把钥匙掏出来,自己把门打开。即使孩子忙乎多半天也掏不出钥匙,家长绝不上前帮孩子找钥匙。
我想,这种观念源于对磨课的最初认知。首先,让每一个孩子动手,就是如何把课堂还给学生。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不给孩子思考,不给孩子动手,岂不是剥夺了孩子学习的机会?其次,让每一名孩子动手,体现了课堂公平。这些年来,我们逐步认识到老师一言堂、满堂灌的害处,却少有人认识到学生一言堂的害处。许多老师,习惯让少数优秀的孩子动手,让其他孩子被动地模仿、借鉴,习惯让一名孩子示范做题。殊不知,这样,实际上是剥夺了其他孩子思考与学习的机会。
创造有生命力的课堂
大多数时候,老师不会给出一个正确答案,更不会指定一个优秀学生演示,让其他同学效仿。让每一名孩子动手的课堂,才是有生命力的课堂。长期以来,许多老师习惯追求标准答案。课堂设计、老师提问,都围绕着一个个标准答案而产生。允许学生各抒己见,允许学生有不同观点才是真正的好课。因为,教给学生标准答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交给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蚂蚁教授”还使我们想到了更多。其实,教学改革中所倡导的教与学的公开课方式,在教师角色上,倡导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扮演指导者角色;在教学上,强调开放、互动的教学模式;在学生学习方式上,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然而,由于评价手段不同,在实际教学中,基本是用考试分数、升学率来评价学生。那么,在课堂上,教师为了追求所谓的“效率”,在教学方式方法的选择上只能采取一些急功近利的手段。这就导致教育在观念上出现极大的反差,产生了“你说你的,我做我的”“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尴尬局面。
一个个鲜活、生动的教育细节与实例,反映当下教育观念、教育方法与改进。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怎样“磨课”,说到底就是一个如何诚实教学的问题;公开课不应流于形式,任何教学模式都不得背离教学本质。
我在美国研修期间,看到他们的课堂,几乎没有学生一言堂的现象。每名学生都有机会,每名学生都必须动手。这点,我们作为研修班的学员深有体会。每当英语课,老师都会设计好一组一组的对话,让我们分小组反复练习。老师不厌其烦地一个一个检查。我的英语大概是全班最差的,可是老师每堂课都不会放过我,他总是给我更多的机会,并且耐心地鼓励我,决不会鄙视或放弃我这个“差生”。初识“蚂蚁教授”丹教授是深受我们喜爱的美国教师之一。在美国学习期间,学员都亲切地称他为“蚂蚁教授”。他是布朗大学的生物学家,最擅长的就是研究蚂蚁。他的课显得漫不经心、稀松平常,甚至小儿科。其中有这么几个环节,是他必须认真“打磨”的:1.让每名学员介绍自己;2.让每名学员画一只蚂蚁,画完后自己打分;3.游戏:尝试用3张白纸,支撑一瓶矿泉水;4.花25分钟时间,到路边作关于中美文化差异的调查。整个过程,丹教授只告诉我们做什么,回避告诉我们应该怎么做,更回避告诉我们谁对谁错。他只是偶尔赞扬某名同学做得好。但从头至尾都没有告诉我们标准答案。我想,通过这节看似漫不经心、甚至小儿科的课,至少有几个问题值得思考:一是我们到底怎样做老师?难道老师的职责真的就是传道授业解惑吗?二是如何让学生动起来?到底怎样当老师?“蚂蚁教授”说:让孩子自己动手,这种情况在美国课堂司空见惯。几乎在每一节课,看到的都是孩子们在动手、动口。学生是真正的主角,很少看见老师站在前面高谈阔论。老师基本上站在一边,或指导,或鼓励,或默默观察。这大概是他们磨课的功夫。在这种教育观念的磨砺下,“磨”出了学习者的“真思维”。有这样一则故事:一位美国朋友孩子只有5岁。这位美国朋友总是把钥匙藏在门旁的小洞里,孩子如果要出去玩,必须自己把钥匙掏出来,自己把门打开。即使孩子忙乎多半天也掏不出钥匙,家长绝不上前帮孩子找钥匙。我想,这种观念源于对磨课的最初认知。首先,让每一个孩子动手,就是如何把课堂还给学生。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不给孩子思考,不给孩子动手,岂不是剥夺了孩子学习的机会?其次,让每一名孩子动手,体现了课堂公平。这些年来,我们逐步认识到老师一言堂、满堂灌的害处,却少有人认识到学生一言堂的害处。许多老师,习惯让少数优秀的孩子动手,让其他孩子被动地模仿、借鉴,习惯让一名孩子示范做题。殊不知,这样,实际上是剥夺了其他孩子思考与学习的机会。创造有生命力的课堂大多数时候,老师不会给出一个正确答案,更不会指定一个优秀学生演示,让其他同学效仿。让每一名孩子动手的课堂,才是有生命力的课堂。长期以来,许多老师习惯追求标准答案。课堂设计、老师提问,都围绕着一个个标准答案而产生。允许学生各抒己见,允许学生有不同观点才是真正的好课。因为,教给学生标准答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交给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蚂蚁教授”还使我们想到了更多。其实,教学改革中所倡导的教与学的公开课方式,在教师角色上,倡导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扮演指导者角色;在教学上,强调开放、互动的教学模式;在学生学习方式上,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然而,由于评价手段不同,在实际教学中,基本是用考试分数、升学率来评价学生。那么,在课堂上,教师为了追求所谓的“效率”,在教学方式方法的选择上只能采取一些急功近利的手段。这就导致教育在观念上出现极大的反差,产生了“你说你的,我做我的”“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尴尬局面。一个个鲜活、生动的教育细节与实例,反映当下教育观念、教育方法与改进。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怎样“磨课”,说到底就是一个如何诚实教学的问题;公开课不应流于形式,任何教学模式都不得背离教学本质。
文章来源:《科技视界》 网址: http://www.kjsjzz.cn/qikandaodu/2020/1224/669.html
上一篇:“看清”黑洞
下一篇:“视界”有多大 世界有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