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来稿应自觉遵守国家有关著作权法律法规,不得侵犯他人版权或其他权利,如果出现问题作者文责自负,而且本刊将依法追究侵权行为给本刊造成的损失责任。本刊对录用稿有修改、删节权。经本刊通知进行修改的稿件或被采用的稿件,作者必须保证本刊的独立发表权。 一、投稿方式: 1、 请从 我刊官网 直接投稿 。 2、 请 从我编辑部编辑的推广链接进入我刊投审稿系统进行投稿。 二、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刊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刊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刊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 5、 投稿人授予我刊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第5条所述之网络是指通过我刊官网。 7、 投稿人委托我刊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桂林可持续发展历史文化旅游现状调查与分析

来源:科技视界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0-05-29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0 引言 桂林以山水甲天下闻名于世,山水旅游一直在桂林的旅游市场上占主导地位,桂林是我国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因此,桂林市必须高度重视本地资
0 引言 桂林以山水甲天下闻名于世,山水旅游一直在桂林的旅游市场上占主导地位,桂林是我国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因此,桂林市必须高度重视本地资源的开发与管理,最大限度地展现其独特的文化魅力,大力推进历史文化旅游与山水观光旅游相结合,促进桂林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近年来,桂林市也将发展历史文化旅游提上议程,在《桂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等文件当中,都积极地强调了桂林历史文化旅游的建设与发展。在政府的大力扶持下,桂林市的历史文化旅游建设更添新动力。 1 桂林历史文化旅游现状 1.1 桂林历史文化旅游稳步发展 桂林是我国1982年公布的首批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从1982年至今,我国所公布国有历史文化名城一共有135座。广西有3座历史文化名城,另外2座名城为柳州和北海。 1.1.1 旅游大环境明显改善 自桂林被列入历史文化名城之后,桂林市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针对桂林的未来发展问题进行了探讨与概括:在长期的发展道路中,致力于打造一个风景独特、经济发达、社会稳定、人民幸福的桂林市,深入推进“社会主义风景旅游城市”的建设。随后,桂林建立起了通畅的旅游交通网,桂林至阳朔、兴安,桂林至柳州等高速公路先后开通;关于铁路运输建设,桂林市政府投入巨资新建桂林西站、桂林北站,桂林至各地的高铁、动车相继通车;旅游航空不断开辟新航线,桂林两江机场于1996年通航,总共开通了超过40条的国内航线,以及3条国际航线,覆盖了国内外许多城市与地区。在比较闻名的景区扩建了七星岩、芦笛岩等自然景区,改建了古南门、靖江王城等人文景点。在各种政策的扶持下,桂林市的生态旅游环境得到了进一步开发与管理,为该市带来了大量的游客资源,促进了该市经济和社会的飞速发展。 1.1.2 景区、景点建设步伐加快 相继新建或改建了大量旅游景点和度假区,极大地推动了桂林旅游业的发展。2002年6月,“两江四湖”通航,将桂林环城水系游打造成为桂林旅游的精华品牌。2016年逍遥楼重建工作完成,这一有着1 300多年历史的桂林名楼以新的姿态重现在世人面前。东西巷的东巷也随之建成,这一片区域成为桂林城区文化旅游的新地标,为“桂林国际旅游胜地”赋予了更丰富的文化氛围,改善了桂林的商业环境。 1.1.3 旅游的经济效益稳步上升 经过桂林市的不懈努力,桂林的旅游经济效益逐年提升(见表1),入境旅游人数已由2008年的120多万人增加到2017年的240多万人,几乎翻了1倍;入境旅游总收入也由2008年的约26亿元人民币增加到2017年的约88亿元。 1.2 桂林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种类多样 目前,根据权威数据统计,桂林拥有历史文物古迹共522处,通过国家审批的文物保护单位共有346处,例如灵渠、李宗仁故居、八路军桂林办事处、桂林石刻等都是我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桂林历史文化旅游资源见表2。 除了以上提到的实景,还有以彩调为代表的桂林本土艺术文化,以及根据桂林的历史为参考进行艺术再创作的文旅演艺,例如阳朔县的《印象·刘三姐》、宋城·桂林千古情、再忆三姐情、漓水古越等大型演出,形成演艺集群,其中《印象·刘三姐》、宋城·桂林千古情誉满国内外。各式各样的历史文化彰显了桂林文化的独特风格与魅力。 表1 入境旅游人数及入境旅游收入年份(年) 人数(人) 旅游收入(万元)2008 1 250 200 264 835 2009 1 290 324 288 358 2010 1 486 200 341 244 2011 1 643 935 401 305 2012 1 824 141 463 922 2013 1 936 542 538 503 2014 2 033 192 595 206 2015 2 163 406 638 154 2016 2 333 247 784 966 2017 2 489 026 888 722 表2 桂林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类型资源类型 代表景点史前人类文化 甑皮岩遗址古代军事水利文化 灵渠摩崖石刻和山水诗文文化 桂海碑林明代藩王文化 靖江王城、靖江王陵抗战文化 八路军桂林办事处红色文化 红军长征突破湘江烈士纪念碑园历史名人文化 李宗仁官邸文物处宗教文化 湘山寺古城镇、古民居文化 大圩古镇 和国内其他文化古城相比,桂林有着一些不可比拟的优势之处。 1.3 桂林的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具有多元的特色,同时具有很强的兼容性 1.3.1 桂林历史文化旅游具有历史时期多元的特色 桂林历史文化景观涉及我国历史发展的多个时期,主要有史前、秦、汉、唐、宋、元、明、清、民国和新中国成立后,表明了桂林历史文化所具备的完整性。文化密集度高,资源价值高。具有历史文化传承的连续性和文化积层的清晰性[2]。 1.3.2 桂林历史文化旅游景观种类的多元 根据考古学家发现,桂林拥有超过30 000年的人类活动历史,总共挖掘出超过60处的洞穴遗址,并且在宝积岩洞穴遗址挖掘出了属于旧石器时代的人类臼齿、生活生产工具、古生物化石。到了秦朝,秦始皇修建灵渠,连通了桂林与中原,中原人民、中原文化可以畅通无阻地进入桂林,到了唐朝时期,南溪山、隐山、叠彩山等景区的建设进一步得到完善,许多文化学者与专家选择移居桂林,为桂林的发展注入了新鲜的活力。 1.3.3 桂林历史文化旅游具有很强的兼容性 桂林自古以来是多民族聚居地,并且随着后来汉人的涌入及各文化间的融合,从而形成我们如今见到的混合文化[3]。从地理上来说,桂林的地势较为复杂,位于湘楚走廊一带,因此桂林不仅保持了本地的岭南文化,还吸收了独特的湘楚文化。由此看来,桂林文化在具有多样性的同时更具有很强的兼容性[4]。根据普查,桂林历史文化资源具有除长城以外的全部基本类型。有史前古人类文化、藩王文化、抗战文化、宗教文化等。桂林市的历史文化旅游资源条件十分优越,种类齐全、主题众多。 2 桂林历史文化旅游存在的问题 2.1 历史文化资源开发的深度不够 桂林的历史文化资源条件优越,近几年许多地区的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已成功地开发与应用,然而还有一些极具特色和价值的文化资源被荒废,其中桂林拥有名人故居、旧居28处,然而目前仅有6处旧址对游客开放,剩下的22处旧居的开发进程仍处于停滞状态[5]。近几年,仅成功开发了民国时期夏衍的住所旧址,仍有大部分宝贵的名人故居尚未完成开发,造成文化资源的损耗与浪费。 2.2 景区内没有突出的重点 桂林的历史文化资源丰富,不少景区内同时有数个不同时期的历史遗迹,这本来是桂林旅游的一个优势,但是这个优势没有被很好地利用,每个遗迹或者历史事件只是做了很简单的介绍,没有突出重点,显得没有特色,不能给游客留下深刻的印象。比如,虞山公园里人文景观众多,其中虞帝庙号称是桂林历史的渊源地,拥有2 000年以上的历史,相传虞帝在进行南巡活动时经过此地,并刻下纪念石碑。园内还有珍贵的石刻文献65件,包括最著名的唐代韩云卿撰文、韩秀石手书、李阳冰篆刻的《舜庙碑》。公园内宗教文化氛围浓厚,尤以虞山东麓崖上雕刻的一座距今1 400多年的男观音像为甚。此外,韶音洞里有蒋介石与宋美龄居住过的石室。 虞山历史悠久,历史文化积淀丰厚,但是这么多的人文内容汇聚在一起却没有一个突出的主题,而且对各个旅游内容的开发力度不是很大,即便是有介绍但语焉不详,给人一种徒有其表而没有深入的感觉,导致这些人文景观没法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甚至连很多桂林市民对这些历史文化都没有深入的了解和认知。 2.3 景点配套设施有待完善 有些景区内张贴的旅游资料、解说、标识有待整理,比如象山景区内的云峰寺内张贴的关于鉴真东渡日本的介绍,上面就出现了错误,里面提到鉴真和尚是日本佛教的始祖,实际上鉴真只是日本律宗的始祖,律宗只是佛教的一个流派之一。还有一些景点的旅游设施不够完善,比如木龙湖公园没有设置无障碍通道。更遗憾的是很多历史文化没有被全景式地展出,展示方式多为静态,单调乏味,缺乏生动形象。只有运用动态、静态相结合的展示方式,才能更好地彰显历史文化的深厚内涵,表现文化的个性与独特魅力。 2.4 旅游从业者的专业性有待提高 旅游从业者的学历要求较低,知识范围较为狭隘,专业能力有待提升,不能够很好地满足市场需求。通常情况下,导游或者讲解员通过背诵讲解词、再照搬讲解词为游客介绍景区文化,对相关的历史事件、名人故事缺乏足够的认识,反映出旅游从业者的专业性与业务能力有待提高。这造成整体旅游环境不佳,影响游客对历史文化游的整体评估。 2.5 历史文化旅游宣传力度不够 桂林一直以来因山水闻名于天下,因此在发展旅游业的时代,桂林山水游被广泛宣传,山水观光旅游作为桂林旅游市场的主流发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桂林的经济发展,但是观光旅游的弊端逐渐显现出来,旅游产品市场变得单一化,不符合多样性发展的要求。导致人们听到桂林,就想到了桂林山水甲天下,好像桂林除了山水再无其他文化。由此看出,现阶段使用的宣传方式存在一些弊端,不利于桂林文化旅游产业的长远发展,为该市的发展带来了更多的压力与负担,对桂林文化旅游发展起到了抑制作用,从严格意义上讲,这种宣传模式有它的不足。 3 桂林历史文化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3.1 科技支撑创新历史文化旅游 一个地区旅游文化发展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创意,好的创意是旅游文化的重中之重。随着社会的发展,创意不仅是人为决定的,还可以通过科技手段实现,将高科技融入文化旅游中,对地区未来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如何将两者进行结合,从而实现产业更新与扩大的目标,已成为现阶段发展的关键任务。最大限度地发挥当代互联网数字化的优势,推动科技和文化产业的融合,不断开发新型产业链条,为历史文化旅游产业的更新与转型提供坚实的基础。无论是哪种文化形式,都必须经过多项重要的环节,比如挖掘文化元素、开发目标客户资源、设计与生产旅游产品等。桂林文化旅游产业经历了多元化的发展历程,由视觉传播发展为文化旅游,由影视传媒发展为互联网数字文化,由动漫创作到体验经济,甚至还包括各类健身、娱乐、科学等,致力于打造一个新型创意旅游城市。 经过调研,桂林市历史文化旅游已经引进相关科技设备,但是高科技含量不足。甑皮岩遗址应用了全息投影展示展品,即通过倒三角的玻璃容器看到立体的投影,八路军桂林办事处纪念馆运用声光电模拟一个小型战场,桂海碑林博物馆运用三维全景漫游在官网上展示主要展区的实景。但是这些技术科技含量不高,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例如,博物馆可以应用AR导航、VR导览等技术。AR导航的设置为游客提供了很大的便利,它可作为室内导航,对展品及路线进行详细介绍,不仅为游客提供了旅游指引,而且还可作为对原有展品的补充,使游客对展品有更详细的认识及了解。例如,戴上VR眼镜看甑皮岩博物馆里的骨器、牙器、角器等发掘出的各类文物标本,这些标本就会呈现出活着的史前生物,设备同步开始进行相关介绍,生物的名称、喜好、体重等。类似靖江王城这种有突出鲜明的历史人物曾经存世过的景区可运用VR游戏技术将景区文化与沉浸式虚拟游戏结合。戴上VR眼镜后,游客就可以参与扮演历史人物的游戏,根据景区的文化设计,参与到某个历史事件中,或者扮演一个历史人物,然后围绕景区景点设计,体验这个人物所经历过的故事线,当故事线完毕,游客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也深度体验了景区的历史文化内涵。AI在翻译领域的应用也适用于历史文化旅游,其能方便且迅捷地向外国游客传递景点的信息,有助于更好地融入旅游地的文化、民俗中,加强与当地人的交流。通过这些科技手段,增强历史文化旅游活动的参与性,让游客体会其真正的文化内涵,有利于桂林文化旅游的推广与形象塑造。 3.2 大力宣传历史文化旅游,营造桂林历史文化名城的氛围 现阶段,桂林市的旅游品牌已成功实现了国际化发展,在今后的发展中,桂林历史文化旅游应依附之前的山水游形象,加大对桂林“历史文化名城”的宣传,将山水游与历史文化旅游发展紧密相连。将桂林旅游发展新趋势由原来的山水甲天下,变为如今的山水、历史文化相结合,彻底改变人们对桂林的认识,给人们创造出“桂林山水,文化名城”的印象。因此,要想使桂林历史文化有更好的发展,必须利用各种办法,将桂林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的名号宣传出去,彻底改变人们对于桂林只有山水的认知。可以通过举办历史文化旅游展、播出桂林历史文化旅游专题、拍摄纪录片等方式进行宣传,甚至可以将桂林历史名人的故事搬上大屏幕和网络,比如拍摄靖江王、陈宏谋的相关影片,制作桂林抗战史的纪录片,制作文化名人夏衍在桂林的往事的相关影片,将这些故事搬上荧屏,吸引更多的旅游者来此一探究竟。还可以利用网络新媒体便捷迅速的特点结合VR、AR技术模拟体验的特点将宣传面铺得更广。采用VR技术,为旅客提供全方位的视觉体验,提前观览部分尚未开放的旅游景地,并且还为旅客提供详细的文化讲解服务,尤其是一些特效技术可以提高对旅游目的地的认识。还可根据VR技术带给游客的不同体验,定制出独一无二的旅游路线及活动行程,吸引游客到实地来体验。比如,桂林美术馆可以将AR技术与画作进行交互,通过在手机上装App,使用者仿如置身于美术馆中,身历其境地观赏美术作品,为每幅画作附上导览文章,深入浅出地解析作品的重点细节,激起使用者的兴趣,从而对美术馆起到宣传作用。 3.3 运用现代科技手段保护旅游资源,促进历史文化生态旅游发展 众所周知,历史资源都极其宝贵,假若这些资源遭到破坏,那将面临难以恢复甚至无法恢复的境况。因此,应当充分发挥高科技的作用,将科技融入文化旅游产业当中,采取合理有效的科技保护措施,防止旅游资源的毁坏,维护生态旅游的良好发展,从而为旅游文化实现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此外,还需高度重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新材料的研发与应用,发挥科技优势,对历史遗址、文物古迹、民俗风情与传统文化艺术进行保护处理。比如,运用针对性科技手段对摩崖石刻进行表面清理、脱盐处理、加固处理、防水处理、危岩处理等,以期更好地保护石刻遗产,最大限度地延长其存世时间,保存其历史文化信息。用新能源取代传统能源,景区、宾馆、饭店、民宿可以广泛使用清洁无污染的太阳能,替代传统能源在景区接待设施中的使用,降低污染。 4 结语 桂林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应充分发挥桂林的资源优势,大力开发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将开发与保护并重,将历史文化游发展成为桂林国际旅游胜地的又一张亮丽的名片。 [1]谭善梅.推进桂林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J].中共桂林市委党校学报,2013(1):46-49. [2]任媛媛.桂林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06. [3]李桂宁.以文化软实力提升桂林国际旅游胜地核心竞争力[J].劳动保障世界,2016(6):50. [4]周丹.桂林历史文化的多元性[J].剑南文学:经典阅读,2011(8):119. [5]谷昀凌.桂林市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探析[J].湖北文理学院学报,2018(5):15-19. 0 引言桂林以山水甲天下闻名于世,山水旅游一直在桂林的旅游市场上占主导地位,桂林是我国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因此,桂林市必须高度重视本地资源的开发与管理,最大限度地展现其独特的文化魅力,大力推进历史文化旅游与山水观光旅游相结合,促进桂林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近年来,桂林市也将发展历史文化旅游提上议程,在《桂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等文件当中,都积极地强调了桂林历史文化旅游的建设与发展。在政府的大力扶持下,桂林市的历史文化旅游建设更添新动力。1 桂林历史文化旅游现状1.1 桂林历史文化旅游稳步发展桂林是我国1982年公布的首批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从1982年至今,我国所公布国有历史文化名城一共有135座。广西有3座历史文化名城,另外2座名城为柳州和北海。1.1.1 旅游大环境明显改善自桂林被列入历史文化名城之后,桂林市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针对桂林的未来发展问题进行了探讨与概括:在长期的发展道路中,致力于打造一个风景独特、经济发达、社会稳定、人民幸福的桂林市,深入推进“社会主义风景旅游城市”的建设。随后,桂林建立起了通畅的旅游交通网,桂林至阳朔、兴安,桂林至柳州等高速公路先后开通;关于铁路运输建设,桂林市政府投入巨资新建桂林西站、桂林北站,桂林至各地的高铁、动车相继通车;旅游航空不断开辟新航线,桂林两江机场于1996年通航,总共开通了超过40条的国内航线,以及3条国际航线,覆盖了国内外许多城市与地区。在比较闻名的景区扩建了七星岩、芦笛岩等自然景区,改建了古南门、靖江王城等人文景点。在各种政策的扶持下,桂林市的生态旅游环境得到了进一步开发与管理,为该市带来了大量的游客资源,促进了该市经济和社会的飞速发展。1.1.2 景区、景点建设步伐加快相继新建或改建了大量旅游景点和度假区,极大地推动了桂林旅游业的发展。2002年6月,“两江四湖”通航,将桂林环城水系游打造成为桂林旅游的精华品牌。2016年逍遥楼重建工作完成,这一有着1 300多年历史的桂林名楼以新的姿态重现在世人面前。东西巷的东巷也随之建成,这一片区域成为桂林城区文化旅游的新地标,为“桂林国际旅游胜地”赋予了更丰富的文化氛围,改善了桂林的商业环境。1.1.3 旅游的经济效益稳步上升经过桂林市的不懈努力,桂林的旅游经济效益逐年提升(见表1),入境旅游人数已由2008年的120多万人增加到2017年的240多万人,几乎翻了1倍;入境旅游总收入也由2008年的约26亿元人民币增加到2017年的约88亿元。1.2 桂林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种类多样目前,根据权威数据统计,桂林拥有历史文物古迹共522处,通过国家审批的文物保护单位共有346处,例如灵渠、李宗仁故居、八路军桂林办事处、桂林石刻等都是我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桂林历史文化旅游资源见表2。除了以上提到的实景,还有以彩调为代表的桂林本土艺术文化,以及根据桂林的历史为参考进行艺术再创作的文旅演艺,例如阳朔县的《印象·刘三姐》、宋城·桂林千古情、再忆三姐情、漓水古越等大型演出,形成演艺集群,其中《印象·刘三姐》、宋城·桂林千古情誉满国内外。各式各样的历史文化彰显了桂林文化的独特风格与魅力。表1 入境旅游人数及入境旅游收入年份(年) 人数(人) 旅游收入(万元)2008 1 250 200 264 835 2009 1 290 324 288 358 2010 1 486 200 341 244 2011 1 643 935 401 305 2012 1 824 141 463 922 2013 1 936 542 538 503 2014 2 033 192 595 206 2015 2 163 406 638 154 2016 2 333 247 784 966 2017 2 489 026 888 722表2 桂林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类型资源类型 代表景点史前人类文化 甑皮岩遗址古代军事水利文化 灵渠摩崖石刻和山水诗文文化 桂海碑林明代藩王文化 靖江王城、靖江王陵抗战文化 八路军桂林办事处红色文化 红军长征突破湘江烈士纪念碑园历史名人文化 李宗仁官邸文物处宗教文化 湘山寺古城镇、古民居文化 大圩古镇和国内其他文化古城相比,桂林有着一些不可比拟的优势之处。1.3 桂林的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具有多元的特色,同时具有很强的兼容性1.3.1 桂林历史文化旅游具有历史时期多元的特色桂林历史文化景观涉及我国历史发展的多个时期,主要有史前、秦、汉、唐、宋、元、明、清、民国和新中国成立后,表明了桂林历史文化所具备的完整性。文化密集度高,资源价值高。具有历史文化传承的连续性和文化积层的清晰性[2]。1.3.2 桂林历史文化旅游景观种类的多元根据考古学家发现,桂林拥有超过30 000年的人类活动历史,总共挖掘出超过60处的洞穴遗址,并且在宝积岩洞穴遗址挖掘出了属于旧石器时代的人类臼齿、生活生产工具、古生物化石。到了秦朝,秦始皇修建灵渠,连通了桂林与中原,中原人民、中原文化可以畅通无阻地进入桂林,到了唐朝时期,南溪山、隐山、叠彩山等景区的建设进一步得到完善,许多文化学者与专家选择移居桂林,为桂林的发展注入了新鲜的活力。1.3.3 桂林历史文化旅游具有很强的兼容性桂林自古以来是多民族聚居地,并且随着后来汉人的涌入及各文化间的融合,从而形成我们如今见到的混合文化[3]。从地理上来说,桂林的地势较为复杂,位于湘楚走廊一带,因此桂林不仅保持了本地的岭南文化,还吸收了独特的湘楚文化。由此看来,桂林文化在具有多样性的同时更具有很强的兼容性[4]。根据普查,桂林历史文化资源具有除长城以外的全部基本类型。有史前古人类文化、藩王文化、抗战文化、宗教文化等。桂林市的历史文化旅游资源条件十分优越,种类齐全、主题众多。2 桂林历史文化旅游存在的问题2.1 历史文化资源开发的深度不够桂林的历史文化资源条件优越,近几年许多地区的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已成功地开发与应用,然而还有一些极具特色和价值的文化资源被荒废,其中桂林拥有名人故居、旧居28处,然而目前仅有6处旧址对游客开放,剩下的22处旧居的开发进程仍处于停滞状态[5]。近几年,仅成功开发了民国时期夏衍的住所旧址,仍有大部分宝贵的名人故居尚未完成开发,造成文化资源的损耗与浪费。2.2 景区内没有突出的重点桂林的历史文化资源丰富,不少景区内同时有数个不同时期的历史遗迹,这本来是桂林旅游的一个优势,但是这个优势没有被很好地利用,每个遗迹或者历史事件只是做了很简单的介绍,没有突出重点,显得没有特色,不能给游客留下深刻的印象。比如,虞山公园里人文景观众多,其中虞帝庙号称是桂林历史的渊源地,拥有2 000年以上的历史,相传虞帝在进行南巡活动时经过此地,并刻下纪念石碑。园内还有珍贵的石刻文献65件,包括最著名的唐代韩云卿撰文、韩秀石手书、李阳冰篆刻的《舜庙碑》。公园内宗教文化氛围浓厚,尤以虞山东麓崖上雕刻的一座距今1 400多年的男观音像为甚。此外,韶音洞里有蒋介石与宋美龄居住过的石室。虞山历史悠久,历史文化积淀丰厚,但是这么多的人文内容汇聚在一起却没有一个突出的主题,而且对各个旅游内容的开发力度不是很大,即便是有介绍但语焉不详,给人一种徒有其表而没有深入的感觉,导致这些人文景观没法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甚至连很多桂林市民对这些历史文化都没有深入的了解和认知。2.3 景点配套设施有待完善有些景区内张贴的旅游资料、解说、标识有待整理,比如象山景区内的云峰寺内张贴的关于鉴真东渡日本的介绍,上面就出现了错误,里面提到鉴真和尚是日本佛教的始祖,实际上鉴真只是日本律宗的始祖,律宗只是佛教的一个流派之一。还有一些景点的旅游设施不够完善,比如木龙湖公园没有设置无障碍通道。更遗憾的是很多历史文化没有被全景式地展出,展示方式多为静态,单调乏味,缺乏生动形象。只有运用动态、静态相结合的展示方式,才能更好地彰显历史文化的深厚内涵,表现文化的个性与独特魅力。2.4 旅游从业者的专业性有待提高旅游从业者的学历要求较低,知识范围较为狭隘,专业能力有待提升,不能够很好地满足市场需求。通常情况下,导游或者讲解员通过背诵讲解词、再照搬讲解词为游客介绍景区文化,对相关的历史事件、名人故事缺乏足够的认识,反映出旅游从业者的专业性与业务能力有待提高。这造成整体旅游环境不佳,影响游客对历史文化游的整体评估。2.5 历史文化旅游宣传力度不够桂林一直以来因山水闻名于天下,因此在发展旅游业的时代,桂林山水游被广泛宣传,山水观光旅游作为桂林旅游市场的主流发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桂林的经济发展,但是观光旅游的弊端逐渐显现出来,旅游产品市场变得单一化,不符合多样性发展的要求。导致人们听到桂林,就想到了桂林山水甲天下,好像桂林除了山水再无其他文化。由此看出,现阶段使用的宣传方式存在一些弊端,不利于桂林文化旅游产业的长远发展,为该市的发展带来了更多的压力与负担,对桂林文化旅游发展起到了抑制作用,从严格意义上讲,这种宣传模式有它的不足。3 桂林历史文化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建议3.1 科技支撑创新历史文化旅游一个地区旅游文化发展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创意,好的创意是旅游文化的重中之重。随着社会的发展,创意不仅是人为决定的,还可以通过科技手段实现,将高科技融入文化旅游中,对地区未来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如何将两者进行结合,从而实现产业更新与扩大的目标,已成为现阶段发展的关键任务。最大限度地发挥当代互联网数字化的优势,推动科技和文化产业的融合,不断开发新型产业链条,为历史文化旅游产业的更新与转型提供坚实的基础。无论是哪种文化形式,都必须经过多项重要的环节,比如挖掘文化元素、开发目标客户资源、设计与生产旅游产品等。桂林文化旅游产业经历了多元化的发展历程,由视觉传播发展为文化旅游,由影视传媒发展为互联网数字文化,由动漫创作到体验经济,甚至还包括各类健身、娱乐、科学等,致力于打造一个新型创意旅游城市。经过调研,桂林市历史文化旅游已经引进相关科技设备,但是高科技含量不足。甑皮岩遗址应用了全息投影展示展品,即通过倒三角的玻璃容器看到立体的投影,八路军桂林办事处纪念馆运用声光电模拟一个小型战场,桂海碑林博物馆运用三维全景漫游在官网上展示主要展区的实景。但是这些技术科技含量不高,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例如,博物馆可以应用AR导航、VR导览等技术。AR导航的设置为游客提供了很大的便利,它可作为室内导航,对展品及路线进行详细介绍,不仅为游客提供了旅游指引,而且还可作为对原有展品的补充,使游客对展品有更详细的认识及了解。例如,戴上VR眼镜看甑皮岩博物馆里的骨器、牙器、角器等发掘出的各类文物标本,这些标本就会呈现出活着的史前生物,设备同步开始进行相关介绍,生物的名称、喜好、体重等。类似靖江王城这种有突出鲜明的历史人物曾经存世过的景区可运用VR游戏技术将景区文化与沉浸式虚拟游戏结合。戴上VR眼镜后,游客就可以参与扮演历史人物的游戏,根据景区的文化设计,参与到某个历史事件中,或者扮演一个历史人物,然后围绕景区景点设计,体验这个人物所经历过的故事线,当故事线完毕,游客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也深度体验了景区的历史文化内涵。AI在翻译领域的应用也适用于历史文化旅游,其能方便且迅捷地向外国游客传递景点的信息,有助于更好地融入旅游地的文化、民俗中,加强与当地人的交流。通过这些科技手段,增强历史文化旅游活动的参与性,让游客体会其真正的文化内涵,有利于桂林文化旅游的推广与形象塑造。3.2 大力宣传历史文化旅游,营造桂林历史文化名城的氛围现阶段,桂林市的旅游品牌已成功实现了国际化发展,在今后的发展中,桂林历史文化旅游应依附之前的山水游形象,加大对桂林“历史文化名城”的宣传,将山水游与历史文化旅游发展紧密相连。将桂林旅游发展新趋势由原来的山水甲天下,变为如今的山水、历史文化相结合,彻底改变人们对桂林的认识,给人们创造出“桂林山水,文化名城”的印象。因此,要想使桂林历史文化有更好的发展,必须利用各种办法,将桂林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的名号宣传出去,彻底改变人们对于桂林只有山水的认知。可以通过举办历史文化旅游展、播出桂林历史文化旅游专题、拍摄纪录片等方式进行宣传,甚至可以将桂林历史名人的故事搬上大屏幕和网络,比如拍摄靖江王、陈宏谋的相关影片,制作桂林抗战史的纪录片,制作文化名人夏衍在桂林的往事的相关影片,将这些故事搬上荧屏,吸引更多的旅游者来此一探究竟。还可以利用网络新媒体便捷迅速的特点结合VR、AR技术模拟体验的特点将宣传面铺得更广。采用VR技术,为旅客提供全方位的视觉体验,提前观览部分尚未开放的旅游景地,并且还为旅客提供详细的文化讲解服务,尤其是一些特效技术可以提高对旅游目的地的认识。还可根据VR技术带给游客的不同体验,定制出独一无二的旅游路线及活动行程,吸引游客到实地来体验。比如,桂林美术馆可以将AR技术与画作进行交互,通过在手机上装App,使用者仿如置身于美术馆中,身历其境地观赏美术作品,为每幅画作附上导览文章,深入浅出地解析作品的重点细节,激起使用者的兴趣,从而对美术馆起到宣传作用。3.3 运用现代科技手段保护旅游资源,促进历史文化生态旅游发展众所周知,历史资源都极其宝贵,假若这些资源遭到破坏,那将面临难以恢复甚至无法恢复的境况。因此,应当充分发挥高科技的作用,将科技融入文化旅游产业当中,采取合理有效的科技保护措施,防止旅游资源的毁坏,维护生态旅游的良好发展,从而为旅游文化实现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此外,还需高度重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新材料的研发与应用,发挥科技优势,对历史遗址、文物古迹、民俗风情与传统文化艺术进行保护处理。比如,运用针对性科技手段对摩崖石刻进行表面清理、脱盐处理、加固处理、防水处理、危岩处理等,以期更好地保护石刻遗产,最大限度地延长其存世时间,保存其历史文化信息。用新能源取代传统能源,景区、宾馆、饭店、民宿可以广泛使用清洁无污染的太阳能,替代传统能源在景区接待设施中的使用,降低污染。4 结语桂林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应充分发挥桂林的资源优势,大力开发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将开发与保护并重,将历史文化游发展成为桂林国际旅游胜地的又一张亮丽的名片。参考文献[1]谭善梅.推进桂林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J].中共桂林市委党校学报,2013(1):46-49.[2]任媛媛.桂林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06.[3]李桂宁.以文化软实力提升桂林国际旅游胜地核心竞争力[J].劳动保障世界,2016(6):50.[4]周丹.桂林历史文化的多元性[J].剑南文学:经典阅读,2011(8):119.[5]谷昀凌.桂林市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探析[J].湖北文理学院学报,2018(5):15-19.

文章来源:《科技视界》 网址: http://www.kjsjzz.cn/qikandaodu/2020/0529/337.html



上一篇:创新对中小企业转型发展的影响研究 ——以江苏
下一篇:以培养表达能力为目标的工科研究生专业英语课

科技视界投稿 | 科技视界编辑部| 科技视界版面费 | 科技视界论文发表 | 科技视界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科技视界》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